谁是中华医学“医圣”?在古代,一个人若被尊为某一领域的圣人,这就代表着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嘉奖了;因此,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圣人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了。文圣孔子、兵圣孙武、诗圣杜甫等,被封圣的实在不多。而华夏的医圣是谁呢?
由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早,讲医学的历史人物也是最早,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轩辕氏被称为医之始祖,应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医学“医祖”。
在古代被称为神医的很多,但为什么被尊为医圣的仅有张仲景一人呢?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 公元150年,卒于219年。据史料记载,在东汉末朝政日非,连年的战乱,瘟病盛行,百姓民不聊生。张仲景原本是长沙太守,看到社会动荡、百姓疾苦,他冲破了封建等级制森的清规戒律,择定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在大堂上为民诊治疑难疾病,从而传为千古美谈。
后来,他毅然辞去太守之职,跃出宦海,返回故里,呕心沥血,深研医学,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人,主要还是因为他写了《伤寒论》。
那么,《伤寒论》中医上到底有多重要呢?中医的传世医书很多,但是要说经典,当属《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这两部了。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的世界观系统,《伤寒杂病论》是一套中医临床方法论系统。
我们知道,世界观是解决面对世界我们该怎么看的问题,那么,方法论就是解决遇到问题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
所以说,《黄帝内经》就是要告诉世人,什么是阴阳五行、什么是五运六气,什么是生老病死、什么是离合生死。它诠释了人身体内部各个脏器之间的关系,经络穴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身体与时间、空间、气候、环境、与饮食作息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它是在宏观系统的层面解释了生命以及生命疾病。
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该怎么办?一个重症病人摆在面前,临床看病这么诊断?怎么治疗?
因为《黄帝内经》只说了世界观,没教方法论;只掌握道,没掌握术。就如同一个明白了经济学道理,但不会挣钱的经济学家一个样。
而《伤寒论》就是一本集成了理、法、方、药于一炉的宝典,它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从方法论的解读给出了各种疾病的解决方案,后世的医者可以通过六经辩证和八钢辩证等方法论系统对照出临床治病的思路,从而指导医生去诊断和用药。
所以,古人常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这句话充分显示了《伤寒论》的重要临床价值。
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更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使中华民族的医药学以其自身的特色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到现在,中外学者医者,都在学习、整理、注释、研究、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称为中华医学“医圣”的仅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