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谁是中华医学医祖?

探索:谁是中华医学医祖?

谁是中华医学医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各行各业都有首个从事或创造该行业的人,俗称“祖师”、“鼻祖”或“××祖”等。古往今来“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师”。如教师行业之“祖师”为孔子;远洋航海业奉郑和为“鼻祖”等。

那么,医学开创至今,岂止上下五千年。大家都知道“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等。可是,中医行业的开山“医祖”是谁呢?历来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值得探索。为解开中医“医祖”之谜,不妨追溯古代历史有关的名医之祖。按时间顺序,有记载的古代名医,一一探索。

谁是中医“医祖”?探索之谜(一)!

上古医学之祖——炎帝神农氏?

我们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炎是指“炎帝”,黄是指“黄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

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先民们过着采食野果,狩猎饮血的生活,食物变质伤腹胃,又毫无医学知识,还常因瘟疫不治而亡,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人类艰难地繁衍生息,炎帝神农为救治子民,尝百草平毒寒温之药性,悟草木涩苦之口味,品药草攻毒祛病之疗效,宣药疗疾,救民于疾病毒伤之中。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世有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之传说。

炎帝,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尊称,继女娲之后的中国另一个成为天下首领的人。传说中炎帝是天上火星神龙降世人间,为人间造福的;又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炎帝带领臣民们用智慧与勤劳,告别了荒蛮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传说炎帝姜姓部落的首领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相差几百年。

古代文献的记载描述了炎帝神农,在与自然、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探索、发现和总结医学知识。他发现并利用百草的药性来治疗疾病,肇启了中华医学之源,对后世影响巨大。因此,炎帝神农有人认为是中医的开山鼻祖--医祖。

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谁是中医“医祖”?探索之谜(二)!

上古医学之祖——俞跗?

相传在5000年以前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歧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音fu)。据《史记》记载,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挢引、按抓、毒熨,一拨见病之气”。说的是俞跗治病不用汤药、不用药酒、不用砭石、不用摇动筋骨按摩、不用牵动皮肉推拿、不用热灸敷药,只要找到脚上的特效穴,点拨之间就治好了病。

俞跗医疗疾病时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在诊断清楚病因后,需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筋脉,除去病根。经过这番手术以后,病人的精神和形体很快就能恢复正常。所以,那时人们称赞俞跗的医术是“出丧的灵车能返回,要埋的死人能复活。”

【传说一】

有一次,俞跗出外看病回来,刚一进村,就听见哭声。一打问,原来是邻居的孩子突然死了。他顾不得进自己的家,急忙先到死者家里,问明孩子死前的病况,就让人赶快把孩子从“葬罐”里拉出来,他脱去孩子的衣服,用刀划开肚皮,拿出肠子一看,原来孩子吃了过多的未烤熟的肉,肠子一下被堵住了。俞跗很快将肉食挤出,使肠子畅通,然后理好肠胃,缝合伤口,最后又给孩子鼻子塞进了一些草药。不到半天时间,孩子就慢慢复活了。

【传说二】

一次,俞跗看见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说是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附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不久就救活死者。

【传说三】

传说五千年前,以黄帝为统帅的炎帝部落,同以蚩尤为首领的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大战。两大部落兵马相当,势均力衡,这是一场上古时期最惨烈的战争,足足持续了十个春秋,伤兵满营仍然不分胜负。黄帝让首席太医岐伯赶快想法快速医好伤兵、提高战斗力。岐伯推荐了俞跗。

俞跗一不用针,二不用灸,三不用药,四不用酒,只在脚上找到一些神奇的特效穴,点拨之间就治好了伤病。俞跗首先治好了先锋大将军风后的腰伤,紧接着又医好了一批又一批伤兵,风后很快领兵冲垮了蚩尤阵营的防线,黄帝部落一举歼灭了蚩无的部落,平定了天下,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帝王。

这就是俞跗摸脚定天下的传奇故事。

俞跗是黄帝的臣子,相传擅长外科手术。据《韩诗外传》记载,俞跗治病多采用外科手术,除体表切割手术之外,尚可做腹部手术。对经络也颇有研究。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篡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前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前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纵观历史,俞跗是上古医祖?还是上古医家?俞跗毕竟没有给后人留下篡成卷目的医书。当然,如果《黄帝外经》没有失传,那就另当别论了。

谁是中医“医祖”?探索之谜(三)!

上古医学之祖——岐伯?

五千年前,上医俞跗找到了脚底治病的根本,为现代创建足全息医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但岐伯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始祖。

岐伯是传说中的上古著名医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岐伯,为黄帝之臣,亦是黄帝的老师,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典主医病。相传《黄帝内经》是黄帝咨于岐伯而创的中医医理之作。后人常岐、黄并称,以代表中医。

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中医学基本理论:

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 

《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内经》以《易》学思想统领全书,岐伯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如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

由于已成体系,故岐伯的学说能代代相传,其传承脉胳清晰可辨。《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

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2、开创中国医学著述先河: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运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3、创立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

现存的历史典籍中托名岐伯的主要著作约有8种,有《汉书•艺文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隋书•经典志》载《岐伯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炙经》一卷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

4、创立中药学:

岐伯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5、创立中医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创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

6、创立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

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一书中,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晋时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师、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都阐明了这一点。

《通鉴外记》云:“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这些记载都说明岐伯,是著名的医学家。他尝味百草,主管医药,不但懂医,博学多才,而且通晓音律,作了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用以弘扬黄帝的武德。著有《经方》、《本草》、《岐伯针经》、《外经》等书。

谁是中医“医祖”?探索之谜(四)!

上古医学之祖?-----黄帝

炎帝与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历史记载炎帝、黄帝,因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黄帝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史载黄帝祖先的姬姓部落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山东一带,多为黄土,以土德王,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约战国时期成书)。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从文字载述,《黄帝内经》全书所反映的是黄帝(轩辕氏)与六位大臣、医学家的问答而作。但主要是“黄帝问、岐伯答”的内容最多。

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其中《素问》涉及到三位,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是黄帝与鬼臾区的问答;而《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解精微论》则是黄帝与雷公的问答;其他七十余篇都是黄帝与岐伯的问答。

至于《灵枢经》,虽有散在黄帝与伯高、少俞、少师的阐论,绝大多数还是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内容。

《素问》与《灵枢经》各八十一篇,黄帝与岐伯的阐述占了绝大多数的篇论。

由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早,讲医学的历史人物也是最早,其中的岐伯与黄帝最有代表性,故“岐黄”(或称“岐轩”、“轩岐”)在历史中代表了医学。我们称赞一位中医“精岐黄术”,就是说这位医生有很高的医学水平。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轩辕氏应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医学“医祖”!